各位球友,你觉得什么样的果岭才是一个好果岭?
快?那么,多快才好?是越快越好吗?
判断一样东西的好坏,常常从价格出发,那么判断果岭的品质,能从建造和养护花费出发吗?日常打球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指标来评价一个高品质的果岭?
本期,我们从球友那里搜集了一些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抛给设计师卢军老师,这些小常识或者冷知识,或许可以帮你更加了解果岭,并获得妙不可言的推杆乐趣。
敬请收听本期完整播客:
「卢军聊球场」果岭那些事儿!
Q:果岭速度越快,果岭越好吗?如何评价一个好果岭?
A:如果说快果岭就是好果岭,显然有些片面。好果岭,一般从三个指标去评判:果岭的平顺度、硬度和果岭速度。但作为设计师,评判一个好果岭,这三个指标还不够。我们还会关注果岭的洞杯区域,果岭的形状,果岭的背景,果岭上的推杆感受,等等。
Q:您觉得果岭草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A:很多业余球员认为,北方的冷季型草匍匐剪股颖(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本特草)叶片细腻,就是高端,有些暖气型草的叶片宽,显得粗糙,他认为这就是低端的,用这个精细和粗糙来划分了草的高低贵贱,也是一种片面的说法。
选择果岭草的时候,设计师,草坪总监,包括投资者,首先考虑的是,这个草种适不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例如在南方用冷季型草本特,过夏的时候,就需要投入高额的成本,这种高投入的管理,看似让草显得更名贵了,仿佛有了贵贱之分。其实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看,就应该选择最适合的,因地制宜。
Q:果岭面积的大小,有标准吗?
A:这是一直在探讨的一个指标,就是果岭面积到底多大合适。
从球员的角度来看,似乎果岭越大,攻上果岭的难度越低,果岭越小,则难度就越高。从运营的角度来说,果岭越大,养护成本就越高,果岭面积越小,养护成本就越低。但是小到一定程度,打球客人如果多的话,果岭踩踏严重,恢复起来又慢。所以,果岭面积的大小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需要辩证地去看。而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天然条件以及后续球会的运营、养护等规划,做出一个平衡。

经过测算,我们发现,一个果岭上至少需要 21 个洞杯位置,对应的果岭面积,刚好是500平米。以此作为基准,设计师再去根据地形地貌调整果岭的大小。
Q:沙子对果岭的好坏有影响吗?
A:有很大的影响。果岭草要养护到很高的标准,沙子的透水透气,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沙子的颗粒大小、颗粒形状就对它的透水性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沙子的颗粒大小,甚至会影响到果岭的平顺度和速度。


Q:关于果岭的建造,据说有几种类型,USGA果岭是最好的吗?
A:其实,USGA(美国高尔夫球协会)认可的果岭建造方法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是由USGA研发的,这是1960年以后出现的概念,他对果岭断面做了详细的划分。而由于USGA在我们高尔夫行业知名度太高,所以大家会把这种果岭的建造方法误认为是最权威、最高端的一种建造标准。
目前,USGA认可的这三种果岭建造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种是1960年以前广泛采用的一种做法,叫做Push up,这种方法比较古典,但至今依然被采用,我在球场中也尝试过。
第二种是USGA做法,第三种是加利福尼亚做法。

第一种是最古典的做法,第二种和第三种的最大区别,在于持水层。USGA果岭断面的建造更加复杂,成本也更高,这是它的一个弊端。我自己对比的结果是,加利福尼亚做法排水速度快,根系相对干燥一些。
Q:在改造球场的现场,经常看到您推果岭造型,为什么要亲自做这个步骤?
A:果岭是我们整个球洞的最终目标,果岭的品质又是影响整个球场品质的一个核心部件,所以设计师最为关注。设计师参与做果岭这个做法,实际上是高品质球场的一个常见做法,因为这是设计师对整个果岭的形状、坡度,包括局部洞杯位置的一些技巧上的拿捏,造型师对图纸的理解,是会损失一部分信息的。
作为本土设计师,我有这个便利到现场,所以只要有机会在这个环节去把控,我都希望把果岭的品质做得更好一些,这也是个二次创作的过程。
Q:能否帮业余球友们解密一下,到底怎么读懂果岭?比如大家常说的暗线,等等?
A:暗线是业余球员们的一种通俗叫法,实际上这是球员对这个果岭的坡度无法判断,或者说判断跟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时候,他自己的一种表述。其实设计师是通过量化的标准,来对坡度值进行一个把控,所以那些微妙的起伏就成了暗线。
一个好果岭,必然是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要想获得这些体验,最好适度地了解一下设计师的方法和用心,看得懂了,关于果岭的好奇与疑惑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