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特稿|被误解和忽视的高尔夫俱乐部文化

全文长约6600,阅读大约需要22分钟,也可速览加粗字体了解文章内容。

撰文:徐江

编辑:苏丹  张旭

当下流行,有问题就问C老师(ChatGPT),得到答案如下:“高尔夫俱乐部文化不仅是关于运动本身,还包括一种社交氛围、生活方式和特定的价值观。

01礼仪和规则

这是很具像化的概念。

说白了,高尔夫俱乐部文化的最底层逻辑,是高尔夫这项运动的文化,即我们常提到的基本的高尔夫礼仪和规则。如:不迟到,不慢打,爱护场地,遵守规则,等等。这些在没有成立俱乐部的公众球场,也是必须具备的,这个是高尔夫文化。只具备这条,难以称之为俱乐部文化。

02社交氛围

社交是俱乐部的硬需求和强属性,人们成立俱乐部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社交。具体到高尔夫俱乐部,人与人,在从事高尔夫运动的时候,有了接触和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交环境,也产生情感氛围和情感体验。例如,开放包容与私密封闭,宽松随意与传统严肃,都是俱乐部的一种氛围。

03生活方式

囊括了前面两点,却又不仅于此。

是否愿意遵守礼仪和规则,喜欢小团体社交还是广结朋友,除了这些,生活方式还包括了消费观。例如,具备了消费能力,是喜欢高调奢华,还是低调简约?最近几年,大家又形成了对自然、对环境的看法和态度,也可以归属于生活方式

04特定的价值观

最终,我们来到了高尔夫俱乐部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这个略显虚无缥缈的抽象词汇,C老师再次给出了答案:“价值观是指个人或者群体对某些事物、行为或者生活方式的认知、判断和态度,它代表了人们观念中‘什么是重要的’和‘什么是正确的’。”

当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准备成立一家高尔夫俱乐部的时候,他们本已具备各自的价值观,只是将这些价值观,延伸到高尔夫这个领域,确认在从事高尔夫活动中,“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什么是正确的”。

高尔夫价值观已然包含了前面提到的“礼仪和规则”、“社交氛围”和“生活方式”,所以特定的高尔夫价值观才是高尔夫俱乐部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很多人认为,俱乐部文化是俱乐部成立之后,经过很多年慢慢形成的,这或许是一种误区。

笔者认为,高尔夫俱乐部文化,其实是在俱乐部筹建之初就已确定了的。回看很多俱乐部成立的历史,不难发现,其成立起因,恰是一些会员对原有俱乐部不满意,进而希望按照自己的理念和想法,成立新的俱乐部。

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故事。爱德华·乔治·史丹利(Edward George Stanley),是一位伯爵,也是伦敦著名的桑宁戴尔高尔夫俱乐部(Sunningdale Golf Club)的会员。那时的桑宁戴尔只有18洞,却招收了太多的会员。有一次,史丹利伯爵因为参加一场漫长的会员比赛,竟然耽误了和国王的会面,这令他大为光火。伯爵的夫人也喜欢打高尔夫球,可是当时,俱乐部不允许女性入场打球。据说,时任国王爱德华七世(King Edward VII)鼓励史丹利伯爵建立自己的俱乐部,国王甚至把自己拥有的土地提供给伯爵,只收取象征意义的土地租金。于是,伯爵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作为创始会员,请来哈利·科特(Harry Colt)设计18洞球场。1909年,著名的斯温利森林高尔夫俱乐部(Swinley Forest Golf Club)正式开业,这里会员人数很少,且封闭私密。到这家俱乐部打球的会员嘉宾,居然要在开球前接受俱乐部经理大约20分钟的面试,直到大约十年前,才取消这项传统。如果你说这是一家传统、守旧、带有贵族气息的私人俱乐部,似乎站不住脚,因为它从开业伊始,就欢迎女士加入,这在当年极其少见。

事实证明,特点鲜明的俱乐部文化,与生俱来。

私密而不守旧的Swinley Forest Golf Club

(图/官网

筹建之初就确定的俱乐部文化,甚至会影响到之后修建什么样的球场,以家庭娱乐为目的的俱乐部,修建球场时会考虑各种差点球手的可打性和趣味性,一些崇尚竞技挑战的俱乐部就会修建难度极大的球场。

笔者到访过佛罗里达的松树高尔夫俱乐部(Pine Tree Golf Club),球场难度很大。一个很少举办职业赛事的私人俱乐部,球场为何这么难?带着疑问,回到会所。球会经理指着墙上的一块牌匾介绍道:十几位大满贯冠军是这家俱乐部的会员,球会的300个会员里,有一半是单差点球手。难怪,答案不言自明,这也是一种文化。

高手云集的Pine Tree Golf Club(图/徐江)

俱乐部筹建之初,创始人或创始会员们就已然拥有了自己的高尔夫价值观,也就是俱乐部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他们将自己的高尔夫价值观具象化,明确了对高尔夫的认知、情怀和使命感,进而形成了创建这家俱乐部的目的和愿景。此时,俱乐部文化已经确定了,后续创建俱乐部的过程也是同步落实俱乐部文化的过程

01起草确认俱乐部法律文件(by laws)

这将是一系列文件,具体包括会员入会协议、俱乐部章程、俱乐部管理办法、会员行为准则等。依靠这些法律文件,之前已然确定的俱乐部文化得以落地并受到保护,这个步骤不容小觑,也绝非形式主义。

02各种委员会的成立,招聘管理人员。

依照俱乐部法律文件,建立会员管理、草坪管理等各种负责决策的委员会,由委员会负责招聘俱乐部的管理者。

管理者除了管理俱乐部的日常事务外,还要负责开展会员之间的交流活动,落实俱乐部文化。此外,还要管理会员的日常行为,惩戒和处罚会员的一些违规行为,保护和捍卫俱乐部的文化

03招募、批准会员

很多球会招募批准会员的过程非常严格。例如,需要相识一定年限的会员支持担保 (sponsor),还要认识其他一定数量的会员和他们打过球,由他们作为推荐人(reference)。此外,会员管理委员会对申请者进行背景调查、面试,甚至还需要和会员委员会成员下场打球。通过这些繁冗的程序,确认这些申请者是否理解认可俱乐部的文化,是否愿意遵守俱乐部的各项法律文件的约定,捍卫俱乐部的文化。

04日常经营中俱乐部文化的强化与捍卫

俱乐部组织的一些活动,提供了会员之间深度社交的机会。俱乐部一些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让会员有了参与感,进而深入体会到俱乐部文化。当然,对一些害群之马的惩戒直至除名,除了威慑,更多的是激发会员一种捍卫自己俱乐部文化的情感氛围

05俱乐部传统和俱乐部文化

传统和文化,极容易混淆。

不少人认为,历史悠久的俱乐部具备很多传统,有了这些传统才构建了俱乐部文化,笔者的看法正好相反。

俱乐部文化在俱乐部筹建之初就已然确立了,筹建过程和日常运营让其落地和加强。反倒是时间久远之后,俱乐部文化中的一部分成为俱乐部的传统。比如,一些传统的俱乐部赛事、俱乐部礼仪、俱乐部行为规范等。

美国花园城市高尔夫俱乐部(Garden City Golf Club)至今还保留着进入会所需要穿着西服上衣的规定,笔者西装革履诚惶诚恐地前往,发现会员们上身西装,下身短裤和球鞋,令人忍俊不禁,但这就是他们的传统。

05俱乐部文化的与时俱进

俱乐部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高尔夫的价值观,它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一样,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认知的提升而变化。如果这种变化被大多数会员认可,通过一定的决策程序修改俱乐部的法律文件,就可以完成俱乐部文化的更新进步。小到俱乐部内使用手机的政策,大到是否允许女性进入球会甚至成为会员的政策。众所周知,2013年,奥古斯塔国家俱乐部批准接受第一批女性会员,举世瞩目。

当俱乐部的文化被绝大多数会员认可和捍卫,那么业主的变更或者管理团队的变更,基本不会对俱乐部文化造成重大改变

笔者于2024年10月造访了在南卡罗莱纳州的两家俱乐部:林场高尔夫俱乐部(The Tree Farm 和老巴恩韦尔俱乐部(Old Barnwell,感触颇深。

两家俱乐部都开业不足两年,相距半小时车程,球场品质优异,大概率都可以入选明年的美国百佳球场。然而,两个俱乐部的文化迥异,特点鲜明。

先看林场高尔夫俱乐部(The Tree Farm)。 

The Tree Farm的俱乐部文化很具时代特色(图/徐江)

这里由现役美巡赛球员扎克·布莱尔(Zac Blair)牵头创立,大约70位创始会员。他们的俱乐部文化,是“在不影响其他人享受高尔夫快乐的前提下,自由享受你的高尔夫快乐”。因此,这家俱乐部甚至允许穿圆领衫下场,允许打球放音乐,允许五个人甚至六个人同组下场,轻松随意。

允许五六人同组下场的The Tree Farm(图/官网)

另一家私人制球会老巴恩韦尔(Old Barnwell)的俱乐部文化,同样很有代表性。

创始人是亿万富翁尼克·史瑞伯(Nick Schreiber)。他提出的俱乐部创办理念是:“高尔夫是一项能够将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经验和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在最佳的状态下,高尔夫不仅让我们与自然和他人连接,还激发我们的竞争精神,启发我们的想象力,建立关系,并让我们有机会创造丰富生活的难忘回忆”。

Old Barnwell官网上展示的俱乐部使命(图/官网)

创始人希望让更多的人以承受得起的价格享受私人俱乐部的体验让更多的女性和青少年参与到这项运动。在这样的俱乐部文化指引下,比起林场高尔夫(The Tree Farm)18洞入会费15万美元的费用,老巴恩韦尔(Old Barnwell)36洞俱乐部入会费仅仅2.5万美元。此外,他聘请女性作为球会经理(Head Pro),并签约举办一些女子比赛。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第二个18洞还未动工前,俱乐部就已修建了一座12洞供青少年打球的球场——The kid’s course。

虽然仅有12洞,球场设计也绝不含糊(图/徐江)

当林场高尔夫(The Tree Farm)招募全美的职业球童时,老巴恩韦尔(Old Barnwell)却让附近高中的孩子们利用节假日来球会实践,担当球童,甚至在草坪部实习,近距离接触高尔夫。

两座相距很近、新成立的高尔夫俱乐部,有着鲜明迥异的高尔夫俱乐部文化,并且以这样的俱乐部文化为基础,尝试创建了自己心目中的俱乐部,将认可两种文化的人们汇聚在一起。

的确,高尔夫俱乐部的核心资产是球场和会所,它们的设计、建造、维护保养和围绕打球所展开的日常服务,已经被从业者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在中国高尔夫俱乐部的40年发展进程中,俱乐部文化则犹如附加值,通常被看作锦上添花的元素而已,远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如何判断一个俱乐部的价值呢?

不妨借用一个实例来说明。洛杉矶乡村俱乐部(Los Angeles Country Club,因举办2023年美国公开赛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这里不仅坐拥36洞高尔夫球场,还设有网球、游泳等其他运动设施,据说,高尔夫会员约有800,而加上其他类型的运动、社交等会籍品类,累计会员约达1600。据了解,会籍价格从20万美元到50万美元不等,我们假定以30万美元为平均入会价格,那么,推算俱乐部总价值,应是4.8亿美元吗?如果按他的利润、自由现金流、业绩增长速度等所谓华尔街的估值方法,他的价值可能更低?但是,俱乐部占地2000亩,所处地区为全宇宙顶级豪宅区比弗利山,如果会员投票表决,关掉俱乐部把土地卖给发展商的话,其价格或许会是几十亿美元。而事实上,会员们从未考虑过这个选项,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俱乐部价值远远大于几十亿美元

由此可见,俱乐部的价值中,实物资产的价值占比很低,更主要的部分是俱乐部的无形价值。从俱乐部的角度看,无形价值包含了悠久的历史美誉度更重要的,则是俱乐部的文化。从会员的角度看,他们除了可以在世界顶级的球场打球之外,其会员身份带来的愉悦感、自豪感和身份象征使得他们被尊重,甚至被羡慕。而这些无形价值的重要来源就是俱乐部的文化。他们建立了俱乐部文化,捍卫它,同时与时俱进地发展它。

国外顶级俱乐部基本都是同样的经营理念,关注会员的体验感(即便很多球场是业主拥有而不是会员拥有的),关注俱乐部的中长期发展,关注俱乐部无形价值的积累。其无形资产价值甚至远远超过其有形资产的价值,而无形价值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俱乐部文化的价值。

在美国,绝大多数私人球会的会籍是不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的,有些约定球会原价回购,有些现价打折扣回购,非常多的无股份权的会员(Non Equity Memebr)只能不缴会费自行放弃,会籍是不能卖出的,甚至不能作为离婚资产分隔,也不能被继承,这些会籍更像身份权益,而不是财产权益。这意味着,很多人申请加入球会,不是为了从会籍价格上涨中获利,而仅仅是为了获取会员身份。

美国东西岸高尔夫发达地区,很多私人俱乐部的会员,除了高额的入会费,每年支付的年费大约在1.5万美元至3.5万美元之间,即便是全年免费畅打,按年均打球50场,可以简单计算出每场球的高昂花费。尤其一些候鸟式居住的人群,在北方和南方至少拥有两张会籍,更难从简单打球成本的算数题中找到答案。

除了在高品质球场打球之外,会员们看中打球过程中的体验感,看中作为会员参与被认可、被尊重的终极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无论是入会费还是年费,很大一部分是他们为其在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而支付对价

在英伦三岛,会员制俱乐部的会籍费和年费并不像美国私人制俱乐部那样高,但人们依然享受着归属感带来的快乐。在爱尔兰的一家俱乐部,会员们为了积累资金、循序渐进地改造现有的18洞球场,自愿开推土机额外造一座简陋的9洞,启用义工养护球场,旺季时,他们同意把18洞老球场的黄金球位高价出售给访客 ,以换取改造所需的资金。 23 年后,在会员们齐心协力的坚持下,18洞老球场成功改造完毕,并荣登世界百佳球场榜单。

再把目光放回美国。当你问及他人在哪里打球时,他们不会说自己买了奥克芒乡村俱乐部(Oakmont Country Club)的会员卡,而是经常说:I belong to Oakmont Country Club(我属于奥克芒乡村俱乐部)。会员们愿意为这种荣誉感和归属感支付高额的年费,愿意积极到球会用餐、购物和消费,甚至愿意为球会做很多义务工作。而这些,反过来帮助球会创造更好的现金流,更加关注提升会员的体验感,关注球会的中长期发展,从而增加球会的无形价值。这样正向循环的驱动力中,最主要的源泉还是俱乐部文化。

俱乐部文化不该是锦上添花的事,它具备巨大的真实价值,甚至是俱乐部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40年后,中国高尔夫俱乐部文化建设到何种程度了?或许可以说,接近空白。

这首先源自历史。1984,高尔夫重返中国大陆,彼时,中国高尔夫面临的却是三零状态本土打球人口基本为零,本土经营管理人才基本为零,本土投资人对高尔夫的理解认知基本为零。我们凭借着坚忍不拔,在摸索中前行,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大方向选择上,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中国的高尔夫俱乐部过分关注短期现金流。

开业初期,力推会员卡,会员卡销售成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卖卖卖,成了常态。至于申请买卡加入球会的人的质素,或者是否愿意入会后接受球会的管理而提高自身质素,几乎完全不在考量范围内。一些球会的会员卡超卖造成如今的经营困境暂不探讨,当政策突变,众多球场无补偿被关闭,买卡信心降至冰点,各个俱乐部为了短期现金流,不得已而转向卖球位(tee time)。当疫情刺激需求,供给无法跟随增加时,一些品质优秀的球会,球位接近饱和

不久前,广东高协主办的“广东与高尔夫球四十周年”活动中披露一组数据:东莞峰景球会36洞一年接待13.6万人次,深圳沙河球会2715.1万人次,东莞银利187.8万人次。相比之下,被全球称为最繁忙球场之一的公众度假村球场——美国圆石滩,全年接待也就是6万人次左右,在广东省根本进不了前三名。

仔细琢磨,这些数字带来的唯一正面信息,是我们的球场管理人员出色的运营管理能力,能够保证球会像一部高速运行的机器不出任何纰漏地运转,非常不易。除此之外,这些数字给予笔者的则是焦虑和负面信息:球场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增加,供需严重失衡。草坪的维护保养肯定要为市场让路,这种让路,是否会对球场未来的草坪状态构成威胁?

最主要的还是会员。首先是订场难,据说有人把抢红包的软件技术引入到会员小程序抢球位的场景中。其次是体验感,场下满眼都是人,三杆洞当着几十个人开球的紧张情绪,一场球下来五个小时洞洞等待,当年入会时,设想的私人俱乐部的休闲优雅体验感荡然无存。

即便是我们充满智慧和超强能力的球场管理精英们,也同样面临着困惑。球位饱和,如何才能完成业主提出的每年增加业绩的目标,数学题的答案不需要初中文化水平。球位饱和,只能依赖提高客单价(单个客人的消费价格)。那就意味着希望会员少来打球,嘉宾、访客和赛事多多益善。当高尔夫俱乐部要动心思考虑损害会员的利益时,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做任何数学题了。“俱乐部”三个字,仅仅是大门口上的三个汉字而已。而大洋彼岸的美国私人俱乐部,面对疫情带来的打球人数暴增,果断采取措施限制嘉宾打球,有球会规定一个会员只允许带一个嘉宾,更有球会规定,一个会员一个月只可以带6位嘉宾,为了保证会员的打球权益和体验感,在选择题面前,他们放弃的是眼前唾手可得的现金流。

回顾反思,我们以短期现金流为目标主导的经营理念,完全忽视了俱乐部文化等无形价值的构建,或许让中国高尔夫俱乐部走到一条死胡同,尤其是那些品质好的私人球会,似乎更早看到胡同的尽头。

40年前,我们在三零状态下选择追求短期现金流的道路,造成我们放弃了会员的选择和管理,因为他们是客户,是上帝,短期现金流的直接贡献者。结果40年后,我们连最基础的高尔夫文化——礼仪和规则都没法落实,遑论俱乐部文化?

高尔夫俱乐部文化在中国,几乎接近为零。一些高端球会确实有了一些打球氛围的差异,有了一点俱乐部文化的味道,但是仔细分析,那些基本都是业主和管理层的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极不稳固,随着业主和管理层的更换,不久就会消失。笔者所在一家港资港人管理的球会,发生股权变更后,原有管理团队大批离开,俱乐部氛围很快就发生巨变。

惭愧地说,我们没有认识到高尔夫俱乐部无形价值的重要性,更把生产支撑无形价值的高尔夫俱乐部文化,理解为会所墙上装饰物的更换,无足轻重,多少有些悲哀。

笔者不是球场投资者,也不是经营者,但和众多高尔夫爱好者一样偶尔忧心忡忡。当一座座球场如同庞大的机器高负荷运转时,当会员们的幸福感有减无增时,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海外模式是否值得借鉴?无论如何,都到了改变我们对俱乐部文化的认知的时候了。回头补课,重建俱乐部文化,关注会员体验,关注中长期发展,关注俱乐部无形价值的积累……这些经营理念,可否帮中国的高尔夫俱乐部走向更好的下一个40年?

当笔者请教对俱乐部文化颇有研究的吴若成先生时,他的回答很简单:“知难,行更难。”那就从“知”开始,试着探寻答案。

参考资料:

1. 若成与李昆:俱乐部 高尔夫会员制的前世今生

2. Old Barnwell官网 https://oldbarnwell.com/

3. Swinley Special-One Hundred Years of Harry Colt’s ‘Least Bad Cours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