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球场|Te Arai北场,新西兰高尔夫的又一个传奇!

蒂阿瑞北场夸张的果岭设计(图/徐江)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设计师汤姆·多克在新西兰八年磨一剑,每次都似在创造神话。

2007年,他在那座岛屿国家的第一个作品诞生——拐子角(Cape Kidnappers),入世即登顶新西兰球场第一宝座,至今稳居世界百佳;2015年,塔拉依提(Tara Iti)开业,风头又盖过拐子角;2023年10月,蒂阿瑞(Te Arai)北场开业,多克在新西兰的第三个作品,一年内即已入选世界百佳。

北场,留给多克的,貌似是一块不太完美的土地,但他又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呢?

撰文:张旭

编辑:徐江  苏丹

历数当今世界的新锐顶级高尔夫目的地,必少不了新西兰北岛的蒂阿瑞林克斯度假村(Te Arai Links)。

2024年1月,《高尔夫漫谈》创办不久,就单独刊文撰写蒂阿瑞林克斯南场(South Course)。文中说到:南场只是个序幕,好戏还在后头。果不其然,几个月前,北场(North Course)挺进世界百佳,这距离它正式开业还不到一年。

这片海滨土地,被新西兰毛利人看作天空与大地的支点,广袤无垠。北场,是这里的第三个成员。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亿万富豪里克·凯恩(Ric Kayne)和太太旅行时爱上新西兰。2011年,这位私募界大亨开始在这里缔造自己的高尔夫梦想。

在奥克兰东北方向100公里处的海边,他看中一块好地,决心向美国蒙特雷半岛的圆石滩学习,想做出如同那些百年名场一样,能经久流传的好球场。大亨出手,又稳又准。他请来拐子角球场的设计师汤姆·多克(Tom Doak)在这里精心打磨,2015年,塔拉依提高尔夫俱乐部(Tara Iti Golf Club)正式开业。这里洞洞看海,满眼沙丘。壮丽的景观和出色的设计,使得球场一跃排至新西兰第一,进入美国《高尔夫》杂志(GOLF Magazine)世界百佳球场榜单。

以私人制球场打开声誉后,凯恩信心大增。他在塔拉依提球场南侧8公里处又买下大片土地,用于开发蒂阿瑞林克斯。这是一个拥有36洞球场并面向公众开放的度假村项目,更符合新西兰包容开放的气质。

这两个新的18洞,一个留给多克,一个请来大名鼎鼎的库尔和克伦肖(Coore & Crenshaw)设计组合。至于地块,多克让比尔·库尔(Bill Coore)先选。

当比尔抵达现场,他选择了场地南侧紧邻海岸线的地块,事实证明,那里得天独厚,后来建成的南场,有15个球洞可以看海。南场2022年开业,次年便被评为美国《高尔夫》杂志(GOLF Magazine)世界百佳。(有关南场,详情参见: 漫谈球场|新西兰Te Arai南场,何以出道即巅峰?) 

显然,留给多克的土地远没有南场那么优秀。

北场的土地类型,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小部分场地紧贴仅为600码长的海岸线,剩下的都是被松林环绕的内陆沙地。留给多克的难题是,如何打造一座以内陆场地为主的滨海球场,并媲美隔壁的两座世界百佳?

沙和出色的地形,最为重要!

那些内陆土地原本被商业林覆盖,商业林的下面皆是原始的沙丘,即便没有壮阔的海岸线,这里的地形起伏也是设计建造高尔夫球场的理想之地。 

有了沙,多克的思路是出奇制胜。他以极尽夸张的果岭和果岭周围组成的果岭综合体为核心,充分展现自己的设计才华。虽然北场的起点和终点都在海边,但北场最引入注目的却是那些被松林环绕的内陆球洞。多克以美国松树谷球场(Pine Valley)为灵感,在这片地形起伏剧烈,并全是沙地的场地中,打磨着一座有着松树谷感觉的球场。 

可谓万众期待,2023年10月,北场终于掀开神秘面纱。2024年7月,美国《高尔夫文摘》杂志(Golf Digest)公布的最新世界百佳榜单(美国之外),北场荣登第36名,竟然超越位列第40名的南场。未来,北场会否入选下一期的《高尔夫》杂志(GOLF Magazine)世界百佳,似乎不是讨论的焦点,南场和北场,谁更出色,谁未来的排名更高,也难下定论。世人最想知道,同一片土地,第三个诞生的北场,何以这么好?

1.布局——巧妙利用有限的海岸线

手绘/张旭

北场的整体布局是小会所尽量贴近海边,出门的1号洞和2号洞紧临海岸线而建。从3号洞开始,逐步进入到内陆松林沙地之中,让球手在打球的过程中慢慢探索这片场地。打到8号洞,又从沙丘之中出来,看到了大海。9号洞又折回松林和沙丘之中,10-15号洞是最有松树谷感觉的球洞,16号洞又慢慢回到海岸旁边,结束的17、18号洞紧贴海岸,整个布局平顺流畅,精彩无比。

北场的布局,从海边开始,在海边结束(图/徐江)

由于这里的定位是度假村球场,不以举办职业赛事为目的,趣味性、独特性胜于挑战性前九洞35杆,后九洞36杆,全场的标准杆是71杆,总长也只有6931码。

2.景观——海景、松林与沙丘纵横交错

北场的起点和终点都在海边,虽然只有600码的海岸线,但仍然有7个洞可以看到大海4个球洞平行于海岸线

原先种植的松林在清理完后,球道内部宽阔大气,外侧留下的松树,又成为了独特的背景。清理完松树之后的整个场地全是沙丘,球道之外便是自然裸露的沙地,绿草与沙地的对比极其强烈。

即便看不到海,北场也展现出雄浑之感(图/徐江)

尤其要提到这里的内陆起伏,有沙谷,有沙脊,变化剧烈,颇有松树谷的感觉,尤其是前面提到的13号洞,既有松树,又原模原样保留了被自然的海风吹出来的天然沙窝,还有着剧烈变化的地形。以至于多克说,即便没有海景,这里也是一座建造球场的完美地块。

在北场,球友们还能看到早先毛利人建造的战争地堡,其位于6号发球台的后面,多克将其融入到了球场的景观之中,非常独特。

3.球洞——衔接顺畅 丰富不重样

这座度假村球场以步行打球为主,鼓励球手一边打球,一边欣赏体验这座球场的独特性。球洞与球洞之间的衔接就非常重要,当然这也是多克最擅长的。下一个洞的发球台,经常处于前一个果岭的左侧或右侧,或正后方,推完球走两步便到了下一洞的发球台。长洞和短洞的交错,洞洞精彩。地形起伏剧烈,球道宽大而不失优雅。比如四杆洞的4号洞,五杆洞的11号洞,三杆洞的15号洞。其中,15号洞更是向圣安德鲁斯老球场11号洞——伊顿洞(Eden)致敬的三杆洞。

北场4号洞 四杆洞(手绘/张旭)

北场11号洞 五杆洞(手绘/张旭)

北场15号洞,三杆洞(手绘图/张旭

4.沙坑——没有沙坑,没有水障碍

全场没有一处水障碍,多克一贯的风格就是在球场里面尽量少采用人工湖的水障碍。球道之外,就是裸露的沙地,看似没有沙坑,又全是沙坑。

全场没有一个规则意义上的沙坑(图/徐江)

海沙与草坪的强烈对比,让人赏心悦目。打球的过程中,裸露的沙地不会让球友丢球,但仍具一定的挑战性。球道和果岭周围,策略性地布置了一些沙坑,造型自然。和球道外的沙地结合得非常好,以至于当地规则把全场这些沙坑都定义为沙地,球杆可以触地,这也是特别之处。

5.果岭——看似很难  却惊喜不断

为了不同于多克自己早先在新西兰完成的两座球场作品——拐子角和塔拉依提,也为了不同于比尔·库尔早先完成的南场,多克在北场大胆呈现了很多非同寻常夸张至极的果岭和果岭周围,或可称之为果岭综合体。果岭和周边的地形堪称雕塑作品,果岭仅仅是这个大雕塑作品中的一部分。攻果岭时,要格外注意果岭和周边的地形起伏形成的严谨的逻辑关系:

第一,要预估失误的区域,就是我们常说的宁大勿小,宁左勿右之类,即便失误了,也要将球留在容易救到的地方;第二,要考虑果岭周边的地形,有时可以对着果岭的外侧进攻,充分利用地形坡度让球滚到旗杆边。

考虑果岭与果岭周围的关系是一种乐趣(图/徐江)

很多看上去异常困难的推杆,其实已经设计了一些推击线路,只是需要有经验的球童指点,并且敢于相信这些夸张线路,拐线有时大于90度,不可思议。

因为地处沙地,排水极好,几个果岭使用碗型造型,很多看似有些失误的击球,果岭斜坡却把球带向洞杯,留下“死鸟”。这样的意外之喜,可以弥补其他球洞超难推杆带来的损失。

看似宽阔的球道,却不能掉以轻心。面对复杂困难的果岭综合体,结合当天的旗位,需要力争将球开到特定的球道区域以获得更佳的进攻角度,这也就倒推影响到球员在发球台开球的策略。昔日学霸的多克在这里展现了其逻辑的缜密。

6.草坪——选择细羊茅  强调快和硬

与塔拉依提和南场一样,北场草坪同样选择了细羊茅混播。从发球台到球道再到果岭,全场都是细羊茅混播。细羊茅省水,耐盐碱,同时可以提供紧实的击球面。紧实的细羊茅草坪,不仅可以让高尔夫球充分滚动,同时也顺便展现球道上和果岭周边微妙的起伏。

果岭一圈并没有修剪出我们通常所见的果岭环,不仅弱化了果岭的边界,更强调了果岭只是周边大地形的一部分。

多克的妙笔就在于果岭综合体(图/徐江)

北场修建的时候,还处于疫情期间,多克于2022年初在新西兰完成主动隔离,在现场一待就是整整两个月,并亲自上推土机完成了4个果岭的造型。他用趣味性弥补了北场景观方面的劣势,并打造出夸张到极限的果岭综合体,突显出了北场的与众不同。

球场设计之初,投资人凯恩直接问多克,北场能否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球场之一,多克给出的回答是:“我只想建造一座值得来打,并受大家喜欢的球场,我知道我能做到这一点!

地址: 11 Te Ara Whenua, 

         Miharo, Kotiti, Tomarata 0974

电话: 09 883 4600

邮箱: reservations@tearai.com

网址: www.tearai.com

作者简介:张旭

高尔夫球场设计师,IMG球场设计团队主创,亚洲百佳评委。参与设计的作品包括北戴河松石、廊坊凤河国际,越南富国岛 Vung Bau球场以及科威特撒哈拉球场改造。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