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洞,顾名思义,这个洞令人闻风丧胆。
魔鬼洞的称号,来源于民间,球友们约定俗成,球场们欣然默许。
一些魔鬼洞,低差点选手都要拼拼运气。而对于女性、老人、青少年以及高差点选手来说,历经磨难,也难以完成。
魔鬼洞的存在,合理吗?
撰文:徐江
编辑:Lolo 张旭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不少短视频宣传某些球场的魔鬼洞,吸引球友们去体验,从市场营销手段来说无可厚非。但是,仔细研究这些球洞本身的设计,就会引发有关球洞可打性的讨论。
什么是可打性?
可打性(Playability), 直接定义这个概念似乎无法全面,反证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不可打,是指一些球手无法找到路径、方法和策略去完成某一个球洞的击球。
“一些球手”可能是绝大多数球手,比如过度倾斜无法停住球的果岭,几乎绝大数人都无法完成,海南某球场的一个魔鬼三杆洞,就是典型案例;“一些球手”也有可能特指某类击球能力的球员,比如高差点球员、女性、老人或孩子,北京某山地球场的一个魔鬼五杆洞,第二杆要打170码才能飞过正面水障碍,很多女性、老人、孩子都无法完成这样的击球。
本文讨论的可打性,是对某个球洞的评价,而非球场,世界上应该不存在18个洞都不可打的球场。此外,可打性有的时候是针对某个旗位,这个旗位被启用,这个洞才会引发可打性问题的讨论。比如去年英国公开赛(The Open)举办地皇家利物浦(Royal Liverpool)球场17号洞的前旗位。

可打性和之前公众号文章提到的公平性有些关联。比如某个480码的长四杆洞,肯定对短打者不利。但是如果球场中其他球洞设计成对长打者不利,平衡下来,整个球场还算公平,毕竟无论是对长打者还是短打者来说,再不利的条件,也是能完成球洞的。
可是,如果480码球洞设计为220码开球过山沟,问题就恶化成为不可打,因为不少短打球手无法完成这个球洞。公平性演变为极端,可能呈现出不可打。公平性可以喊冤,可打性却是要命的事。
什么球洞不可打?
不可打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五大“过”:
一、过长,越过障碍的距离过长
如正面障碍摆在眼前,水或者山沟,需要强制飞跃(Forced Carry),会导致一些球手根本完成不了。前面提到的,球道上170码正面过沟过水,就是典型案例。
二、过高,果岭或者坡地过高
一些弹道低的球手根本完成不了。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在TPC波托马克(TPC Potomac)12号洞,三杆洞,蓝白梯所在平台和果岭之间,有个很深的山谷,红梯设在山谷里。我和一位差点30的女会员同组,那个洞,她突然跑到白梯(144码)开球。她解释说红梯(130码)虽然距离短,但是在山谷里,她的击球弹道不够高,根本打不上去。她每次来白梯打两个球,距离不够掉沟里,她就放弃不打这洞了。
三、过硬,场地过硬停不住球
即大家常说的“球停不住”。很多比赛进行期间,组委会不停地向果岭上浇水,就是为了降低硬度,保持可打性。
四、过陡,坡度过大导致不停球
坡度过大,同样会产生不停球的问题。前面提到果岭坡度陡峭的魔鬼三杆洞,大上坡推杆,球接近洞杯,眼看要停下,由于坡度和球的自重,开始加速回滚,甚至滚回到果岭外。美巡推杆高手坎特利来到这洞,可能也要五推起步。
五、过快,果岭过快不可控
即使是看似可以接受的坡度,推杆也容易变成不可控,甚至不停球。很多古典球场,起伏夸张,当年修建的时候,果岭速度基本都低于8。现在职业赛事动辄13的果岭速度,即使是职业球员们也对此抱怨不停。
成功的魔鬼洞
那么有没有魔鬼洞的成功案例?当然有。成功魔鬼洞的核心思路是:虽然球洞极具挑战,却为击球能力弱的人,留出一条活路。世界排名前三的柏树点球场(Cypress Point)16号洞就是教科书般的范例!

本人戏称该洞为右狗腿三杆洞。会员梯,231码,果岭位于右侧,伸入海中。越过悬崖深沟打到果岭上,需要球空中飞行200码,如果遇上常有的大顶风,至少再加20码,急需视死如归的英雄式击球(Do or Die )。
1928年设计建造时,差点15的设计师阿利斯特·麦肯兹(Alister MacKenzie)犹豫是否把这洞设计成一个右狗腿四杆洞。俱乐部发起人之一,前美国女子业余冠军马里昂·霍林斯(Marion Hollins)女士,二话没说,挥杆将球打到200码外规划中的果岭上(如上图红色线路),三杆洞就此确定。
充满智慧的麦肯兹,为自己和众多的中高差点的球手,设计了一条活路(如上图蓝色线路),即可以选择开到梯台左前方预留的宽阔球道,然后从那里切上果岭,争取两上一推完成该洞。英雄姐姐去打你的三杆洞,一旦失误,大概率5杆完成;懦弱大叔,把球洞当成短四杆洞,两上一推的“假小鸟”也是可以期待的。

高尔夫最大的魅力是让不同击球水平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快乐,这也应该是球场设计师的目标。
这种快乐来源于面对挑战并且勇敢征服它的过程。但是,当困难惩罚过大,找不到通过保守策略打博忌的线路(Boggey line),甚至无法完成该洞,这就触及到不可打的红线,困难就变成虐人的磨难。
设计师和球场管理者应当重新审视一些魔鬼洞,寻找解决方案,增加该洞的可打性,让人们重拾快乐。

作者简介:徐 江
资深高尔夫爱好者,2022-2023年612天内完成13国高尔夫环球旅行,并作为特邀记者采访6场大满贯赛,现为世界百佳球场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