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黎佳韵
前职业球员,在8年的高尔夫职业球员生涯中,曾在四个巡回赛获得会员资格,并在2008年-2016年担任中国高尔夫国家队女队队长。现任深圳大学体育学院高尔夫专业讲师。
《高尔夫漫谈》的每篇文章我都仔细读完,这是一个真正热爱高尔夫且只为传播高尔夫文化内涵而生的自媒体。因此,当《高尔夫漫谈》发来邀请,我很荣幸,在此,跟大家聊聊职业球员退役之后的生活。
我是2001年在父亲的引导下接触了高尔夫球,那年12岁,没想到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2010年亚运会之后,我成为了一名高尔夫职业选手,将自己的目标也定在全世界的各大巡回赛。亚运会银牌的成绩,加上珊珊08年已经考上了LPGA也为我树立了榜样,当时就想,我们中国人也是可以在高尔夫职业世界舞台闯一番天地的呀。

我的高尔夫职业生涯还算是丰富的。美国LPGA巡回赛会员,欧巡LET巡回赛会员,日本LPGA巡回赛会员,当然还有中国CLPGA女子中巡,打过以上的巡回赛,也赢过4场中国职业赛冠军。经过8年的全世界征战之旅之后,我开始思考,未来到底是否还继续高尔夫职业选手的这条路,虽然感觉有遗憾,但这个时间也该思考这个问题了。

我国在80年代就开始有职业球员,很多前辈其实在我刚刚学球的那段时期就已经慢慢退役转战其他领域,而最多的就数高尔夫教练这个方向。
当时,中山第一批职业球员带出来的学生都跟我一起参加青少年比赛,河北当年第一批职业球员也开始做自己的学院,所以我退役的第一站也是教练。但我没去球场,没去练习场,因为我觉得那里的教练已经很多了,也很优秀,不缺我一个。于是,我选择了一家做青少年培训的模拟器球馆。听起来,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我的想法是做点行业创新的事。

那是2016年,我也没怎么打过模拟器,但我看到在模拟器球馆中孩子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尽情玩耍,球馆也从那时起开始使用青少年团课模式,理念还是很先进的。在这里,我第一次将身份从职业球员转变成为教练。
球馆没有老职业带我,我只能边查资料边问前辈边摸索,很生疏,很新鲜,也有迷茫。做巡回赛球员打比赛和教学完全两回事,一个是专注自我,一个是观察别人。在球馆教学期间,我边比赛边工作,有时候还能打出前十的名次,其实自己还是有点摇摆不定,放不下球员这份职业。


2019年中,我在中高协的推荐下获得了一个去美国密西根州留学的机会,学习了很多与体育相关的前沿科技和创新理念,3个月的访问学者生涯,让我又重新思考自己接下来到底要干嘛。我发现自己很向往校园生活的那种悠闲惬意,在校园里拿着书本漫步到教室,认真听老师讲课,下课还抓着老师问问题。有了这段经历,也让我坚定了想回到高校参与高尔夫教育的想法。
我是一名青少年就开始打球的球员,在我读书的年代,99%的孩子和家长都没有考虑过因为打球而放弃学业。我在2007年通过高考考上了重点本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跟我同年代的球员也有很多考上美国大学。包括世界QS排名前一百的佐治亚理工大学的王明皓,普渡大学的傅中楊,明尼苏达大学的支上等,世界上很多优秀的球员也完成了大学学业。
如今,很多打球孩子的家长在纠结初高中要不要放弃读书全身心投入到训练和比赛当中,我是不能理解的。高等学府的教育能完善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而且竞技体育非常残酷,我觉得比任何一个职业都难成功,太早放弃学业也就意味着,万一职业球员这条路走不通,那未来孩子的选择就会很少。
美国回来后,就碰上了疫情,相信所有人的这三年都过得比较混沌。这期间,我收到高尔夫频道的邀请,开始接触大赛解说的工作。


第一次去解说时,梁文冲大哥也在,解说嘉宾团里有40年的行业大咖,有R&A的会员(全中国不到20位),有在圣安德鲁斯留学和工作经历的前辈,还有专业的高尔夫赛事评论员。我做了很多功课,但是在上场解说时好像都用不上。

这算是我退役后的第二份工作吧,很多的新鲜感,少了很多迷茫,因为有那么多前辈老师搭档,带着我去解说,整体下来体验很棒,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朋友的认可。不少球友从电视上听到我的声音后,发来问候,有给建议的,有夸奖鼓励的,真是备受鼓舞啊!

2021年,我终于如愿回到校园,这次是以大学教师的身份加入到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也非常希望能把这份事业做好。这是一所在1995年就开设高尔夫专业的高等学府,为中国高尔夫行业输送了大量从业者,并影响着许多爱好者。

在这里,我能将技术分享给年轻的高尔夫专业学生,能向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传播高尔夫文化,也希望能将高尔夫运动生根发芽,消除大家对高尔夫运动的偏见和误解。

现在的我才35岁,“后职业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这条路怎么走,可以肯定的是,我与高尔夫运动分不开,因为我太热爱这项运动,我想将它分享给我认识的每一个人,也希望中国这片土壤,有一天,能有机会让每个中国人都接触和享受到高尔夫运动的魅力。
Q & A
《高尔夫漫谈》:过往的哪个阶段对你来说最艰难?
黎佳韵:回顾我与高尔夫的这二十多年,从球员转型为教练的那段时间是比较艰难的。一个是自己其实对职业生涯还不甘心,摇摆不定;其次,我是一个自我要求比较高的人,球员阶段的成功,也让自己感觉到作为教练员时的无能和无助,我不可能从一个成功的球员立刻转型成为成功的教练员,这让我感觉最难受,也是需要更多自我调整的阶段。
《高尔夫漫谈》:即便无悔,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会改变哪些选择?
黎佳韵:在我8年多的职业生涯当中,如果有重来的机会,我可能就不会去尝试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并不适合我的巡回赛,如果我能从一开始就专心专注在日巡赛上,我职业生涯的世界排名和奖金可能都会有更好的结果,但人生没有后悔药吃,所以对于目前的结果也感到满意了。
《高尔夫漫谈》:面对青少年球员,有什么建议吗?
黎佳韵:当下中国有非常多的青少年开始打球,每年有上千场高尔夫青少年赛事,对孩子们来说这是好事,以赛代练。我想对青少年球员说:坚持你们热爱的,热爱你们坚持的。高尔夫是一个可以陪伴你终身的运动,但如果你想成为一名高尔夫职业球员,你必须要对高尔夫球有痴迷的热爱和坚持的信念。
编辑:苏丹 徐江 张旭
图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