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观察|标准杆(Par)误导高尔夫世界100年

(图/Golf Review)

朦胧概念的提出

如果把1457年(首次有文字记载高尔夫)作为高尔夫元年标准杆的提法,直到1870年才出现,足足间隔400多年。

彼时,一位名为多尔曼(AH  Doleman)的高尔夫作家,想写一篇关于英国公开赛(The Open)的文章。他请来两位高手,询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成绩才能在英国公开赛上夺冠。两位高手逐洞分析了当时的比赛场地——普雷斯特维克高尔夫俱乐部(Prestwick Golf Club),最后将每一洞完美击球取得的成绩相加,得出总数为49杆(当时球场仅有12个洞)。

紧接着,小汤姆·莫瑞斯(Young Tom Morris)在万众瞩目中表现精湛,最终以3轮(共36洞)打出149杆的好成绩赢得精美的“挑战者腰带”,并被作家描述为仅“高于标准杆2杆”(two strokes ‘over par’),读者立刻明白,那真是太出色了。

在此之前,高尔夫主要的竞技形式是比洞赛。比洞赛中,你只需要比对手打的杆数少,就可以赢下该洞,无所谓该个球洞应该打多少杆(标准杆)。对手4杆完成,你就需要3杆完成才能赢下该洞。对手8杆,你只需7杆就可以拿下。

这是那个时代的背景比杆赛非常稀少,只有像英国公开赛这样高手云集的赛事才会采用。当标准杆的概念见诸报端,也仅仅是记者尝试去描述最顶尖球手的出色程度,而对平时打球,没有什么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英格兰的尝试

又过了二十年,标准杆的故事有了新的变化。

1890年,高尔夫在英格兰爆发性发展,甚至每个星期都有新球场建成(可见当时球场修建都是遵循自然状态,工程土方量很少),越来越多的英格兰人参与这项运动。他们会记下自己每洞的杆数成绩,即便是在打比洞赛,杆数其实无关紧要。或许,他们想通过记录每洞成绩来检测自己的球技进步和表现水准。

1893年,一个非常有历史意义的组织在伦敦成立——女子高尔夫联盟(Ladies Golf Union )它推出了著名的差点系统(Handicapping system),这是一个日后影响高尔夫世界的重要系统。女球手们希望知道在不同球场打球时相互之间应该如何让杆。差点系统的基础,正是球场评定系统(Course rating)的建立,此时,标准杆(Par)的名词概念被采用

然而,限于女子高尔夫当时影响力极小,差点系统和标准杆没有被主流高尔夫世界广泛重视和接纳。

大洋彼岸 一锤定音

当高尔夫跨过大西洋来到美国发展,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当属美国高协(USGA)的成立

1895年,这家组织已经有了强烈的概念,统管美国高尔夫,制定规则,举办赛事,旨在推广这项运动。要知道,R&A是在1897年才成立规则委员会,相比之下,略显后知后觉。

二十世纪初,高尔夫在美国的发展,蓬勃而迅速。1911年,美国高协建立了自己的差点系统,对高尔夫在美国的普及和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差点系统的推出,必然牵扯到球场评定。此时,标准杆的名词概念被美国高协正式定义

“一个专家球员在特定球洞预期应当获得的成绩,标准杆意味着在普通天气条件下的专家球员的击球表现,其中包括果岭上两次推杆的成绩。” 

“The score that expert player would be expected to make for a given hole. Par means expert play under ordinary whether conditions, allowing two stokes on the green.” 

在这个定义的指引下,每个球洞被赋予了一个杆数标准,即预期从发球台可以打上果岭的杆数,加上预期果岭上的两次推球,就得出该洞的标准杆。

历史上曾经出现“一杆击球洞”(one shot hole)的说法,指预期应当一次击球上果岭,加上两次推杆,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标准杆为三杆的球洞(Par 3)。以此类推,就有了四杆洞(two-shot hole)、五杆洞(three-shot hole)。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球洞标准杆和球洞的长度是最密切相关的,于是,美国高协给出了建议和指引,最新一版的指引于1956年更新如下:

标准杆三杆洞 (Par 3) 250码以下

标准杆四杆洞 (Par 4) 251码到470码

标准杆五杆洞 (Par 5) 471码以上

不得不承认的是,标准杆的概念被正式定义和实际运用,在历史上曾起到过很多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一些矫枉过正的情况出现,标准杆概念的实用价值在降低,负面的影响却越发明显。

标准杆之于差点系统:重要性降低

别忘了,美国高协定义标准杆的目的,是配合差点系统。

过去100多年,美国高协陆续投入大量资金,组织科研团队,完善优化差点系统。差点系统对高尔夫大众化推广有着重要意义,让不同水平的球手可以通过较为公平的让杆来同场竞技。当然,差点系统的付费使用,也为各国各地高协带来稳定可观的收入,这些收入又被投入到更多的研发和高尔夫推广中。例如,2024年,全美有大约340万球手使用差点系统,如果以30美元/年的使用费计算,带来的毛收入就超过1亿美元。

相比之下,中国高尔夫进入第41个年头,差点系统却推广效果甚微,关于这一话题,《高尔夫漫谈》将择机做深入探讨。

那么,差点系统依赖标准杆吗?随着差点系统不断完善进步,其与标准杆概念的关联程度大幅降低,以至于美国高协在官网上表明:

标准杆不是USGA差点系统或者USGA球场评定系统的重要因素。

“Par is not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either the USGA Handicap System or USGA Course Rating Sytem.”

标准杆之于电视转播:有些功用

一度,业界认为,标准杆对电视转播比赛发挥重要作用。的确,当球手们前后组陆续出发,他们在球场上的实时表现要如何描述呢?低于标准杆几杆,看上去最为简单有效。但是,每个人完成的球洞数量不同,依据这样的描述,很多情况下依然无法预测球手们的最终名次。即便像LIV这样18洞同时开球的赛制(Shot Gun),每个球员所剩球洞的难度也各不相同。

赛后报道中使用低于标准杆多少杆来表述优秀球员成绩,只是个习惯,实际意义更小。

差异无处不在。不同球场的差异,同一球场在不同天气条件和不同场地设置下的差异,均不可同日而语。球员们只需横向对比,即冠军领先其他球员多少杆即可,例如尹安琪手握五杆优势开始第四轮的赛事,中间被追平,最终以一杆优势获胜。引入标准杆来描述成绩,显得画蛇添足。

标准杆之于职业球手:关系不大

一个事实是,当今职业球手的技术水准,已完全超越订立标准杆年代的“专家球手”。

动辄低于标准杆20几杆夺冠屡见不鲜,真正需要三杆打上果岭的五杆洞,已凤毛麟角。2025年,美巡哨兵赛第5洞,526码,五杆洞,全周平均杆数为4.13,从数学意义上说,对于这些顶尖高手,这个洞的标准杆应该是四杆,而非五杆。

职业球手只需以尽可能低的杆数完成球洞,希望总成绩在本场赛事的参加者中脱颖而出,至于记分卡上那些标准杆,和球手的关联度已经很低。过分关注于此,反倒对自己的情绪和策略安排产生负面影响。

标准杆之于业余球手:可以忽略

业余球手之间,最受欢迎的依然是比洞赛

前文提过,比洞赛无需关注标准杆,只需杆数少于对手。至于业余球手的比杆赛和平日休闲打球,标准杆也意义不大。这个以“专家球手”为参照设立的标准,对于绝大多数的业余球手是遥不可及的。

从Mygolfspy和TheGrint两家美国高尔夫记分App统计得出,差点16到20的球手,平均每轮只可以打到3.6个帕(Par)和0.3个小鸟(Birdie)。所以,业余球手无需关注单个球洞的标准杆数,而是应根据能力、天气、球场状况制定击球策略和路线,以尽可能少的杆数完成该洞。如果某杆出现失误,重新规划下一杆时,也无需把保住标准杆设立为目标。对于绝大多数业余球手而言,更应关注该球洞的风险所在,减少失误,尤其是爆洞那样的重大失误,至于那个洞的标准杆数字,忘了他吧。

显然,错误的目标(标准杆完成该洞),大概率引发错误的策略选择,最终导致结果与目标相去甚远。

标准杆之于球场设计建造:灾难性影响

高尔夫球场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上设计修建,差异性是其核心属性。标准杆概念的出现,开启了一个错误进程——试图将高尔夫球场标准化

18洞,72杆深入人心。必须如此吗?

投资人,设计师,建造者不得已去遵循这样的“标准”,以至于大挖大填,进行“拼凑”,以求“达标”。这样的拼凑,直接导致了一些球洞的不合理,不公平,甚至不可打。而历史上很多优秀的球场竟都不是18洞,诸多好球场的标准杆也并非72。

上世纪二十年代,充满智慧的球场设计师乔治·托马斯(George Thomas)就曾在单个球洞的设计上,大胆挑战标准杆的概念,设计了很多半标准杆的球洞“half par hole”。他设计的洛杉矶乡村俱乐部北场(Los Angeles Country Club North Course)举办了2023年美国公开赛。人们看到,300码的三杆洞和295码的四杆洞,他们其实都可以称为标准杆3.5杆的球洞(Par 3.5)。

洛杉矶乡村俱乐部300码的三杆洞(图/徐江)

二战之后,面对日新月异的球和球具的进步,美国高协提出“保卫标准杆”(Defending Par)的口号,希望在其举办的美国公开赛上,冠军的成绩应该在标准杆上下,球手们打出低杆数夺冠是无法接受的。

于是,设计师们开始现代化球场的修建和老球场的现代化改造。球洞长度不断拉长,球道越来越窄,长草留长留密,大量水障碍引入,沙坑密布。著名球场设计师罗伯特·琼斯(Robert Jones)提出:

“每个球洞都应该是艰难打出标准杆,但很容易打出博忌。” 

“Every hole should be a difficult par but an easy bogey.”

“保卫标准杆”的年代,球杆和球变为了弓和箭, 球手们被要求每一杆精准地将球打到特定的位置才能得以保帕,“靶子球场”(Taget golf)顺势出现。

回看这些年,在不限制球和球具发展的前提下,仅仅通过提高球场难度来“保卫标准杆”的大战中,球场一方最终惨败。一方面,职业球员们在强健身体、娴熟技术和先进装备的加持下,在现代球场上不断打出远远低于标准杆的成绩(漫谈观察|5字头频现,职业赛场突变简单?) ;另一方面,业余爱好者,尤其是占据人群主体的中高差点球员们,在一座座魔鬼球场受虐。无论这些球场被起名叫做蓝魔还是红魔,他们展现了高度的雷同。球场围绕增加难度进行标准化的量产,这严重动摇了这项运动得以生生不息的根基在户外多变的天气下,在差异巨大的不同球洞和球场上,不同水平的人都可以享受这项运动的乐趣。

综上分析,标准杆概念在高尔夫世界远不该如此重要,它只是和差点系统存在关联,对现场实况转播有着些许功用,但它和职业球手、业余球手的击球策略,早已关系不大,倘若过多关注,反倒对成绩产生负面影响。那些奉72杆为标准的概念滥用,可能重伤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和建造,造成大批量球场的严重同质化。在向所谓“标准”靠拢的过程中,人们从事这项运动的乐趣也正在被剥夺。

标准杆,一个误导了高尔夫世界一百年的名词概念,我们需要不断反思逐步淡化

资料索引 :

1   USGA 官网

2 《A DIFFICULT PAR》 James R.Hansen

3. 《What is “par” in Golf? Golf Scoring Explained》 Golfbit

作者简介:徐 江

资深高尔夫爱好者,2022年2月至今,已造访23个国家,曾作为特邀记者采访6场高尔夫大满贯赛。美国《高尔夫》杂志2023世界百佳榜单已打球场97个。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