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观察|请给中国高尔夫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高尔夫漫谈》的邮箱里收到一封读者来稿,题为《请给中国高尔夫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口气不小,想必是位“老愤青”。但如此热忱,编辑部小伙伴们连夜传阅。

超出预期。洋洋洒洒近五千字,没有过度情绪化的控诉,逻辑严缜,思考冷静。尽管一些设想未必能解决行业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必然难于落地,但别忘了,这只是一位普通高尔夫爱好者自发的深省与反思,实属难得。

文也,作者的真名,电影出品人,博士主修教育学,现任职某大学表演专业讲师。39岁,球龄5年,稳定在90杆上下,如果说当代中国高尔夫发展到第四十个年头,最理想的受众群体画像是什么样的?文也这般,足矣。

考虑到读者阅读习惯,我们拉着文也几度修改、删减,对方都耐心聆听,诚恳如初,令编辑部同仁不忍再叨扰对方,感慨良多。

这篇文章的观点,或有不成熟之处,概请读者朋友们体谅。《高尔夫漫谈》创办之日起,即主张“学习、分享、思考”,仅仅半年,就有回响。也许,我们周遭还有许多个文也,那就不止是漫谈的欢喜了,可能是中国高尔夫的幸事。

撰文:文也

编辑:徐江  苏丹 张旭

在中国内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高尔夫运动似乎总是与“贵族”“高端”等标签绑定,仿佛它只是少数人的专属。这种“脱离群众”的形象,是改革开放初期房地产开发商、奢侈品商家以及首批富裕群体共同塑造的时代产物,更是中国内地高尔夫发展初期的历史遗留问题。

实质上,这项源自苏格兰的古老运动,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之一的地位,本应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桥梁,为何却在这片土地上越趋显得格格不入?今天,让我们以一种调侃的语气,无奈地探讨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内地如何争取机会“改过自新”。

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内地的发展,曾经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蓬勃发展。然而近年来,这项体育运动似乎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发展势头似乎陷入了一个被多方围困的泥沼。

中国内地高尔夫球场的发展政策,在四十多年来经历了数次变化,从最初的招商引资,到限制发展,再到后来的暂停发展,政策方针的跌宕起伏,直接影响了整个高尔夫行业的生态。

国家文旅部官网发布的信息可见,“自2017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银保监会、林草局等11部门连续多年联合开展了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回头看’工作”,也就是说涉及高尔夫球场这一领域的管理现状,表现为数个部门以及省市县乡各级地方政府,在理论上均具备切块式的管理权限,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主管部门是谁?专项的政策法规在哪里?而行业协会在其中的角色更像是旁听者,发声不具备效力,擅自离席更不被允许。

高尔夫俱乐部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一旦被动地选择观望,就限制了高尔夫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扩张,也对上下游产业的正常发展提出了挑战。

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大环境的增速放缓也可能会影响高尔夫俱乐部业主方的决策,资方对于升级高尔夫俱乐部运营的投资意愿犹豫不决。

经济增速放缓也影响了高尔夫运动的参与人数。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趋向保守,而非扩大生活开支,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参与更便捷的娱乐方式,这直接影响了高尔夫运动的现有的和潜在的参与者数量和消费水平。

一些非高尔夫的大众媒体,未经科学论证而列举的N大罪状,如:浪费土地、浪费水资源和污染环境等,或片面,或与事实不符,而高尔夫圈内专业人士的澄清,没有能力传达到高尔夫圈外的公众。公众认知的偏差,由此产生。

此外,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内地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大众传媒的塑造和引导。媒体倾向于将高尔夫描绘为一种专属于少数权贵阶层的运动,甚至在报道某些公职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时,会特别强调其曾参与高尔夫运动的行为,从而在公众心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即打高尔夫球就是不正之风。这无疑会加深公众对高尔夫的误解,使其与普通民众之间产生隔阂。

然而,这种偏见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坏人也有爱打篮球、爱打网球、爱打乒乓球等等的,为什么在新闻里就不值一提了呢?媒体不应固化且放大偏见,更不能因为坏人喜欢游泳,就传播游泳池的存在有错。

尽管高尔夫运动在我国面临众多挑战,但它的独特魅力和潜在价值依旧明显。为此,高尔夫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曾提出一系列的策略,旨在将高尔夫运动带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执行难度显而易见。

·美好愿景

由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公共球场的建设,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企业应积极参与公共球场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多元化服务。

综上,公共球场的增加能够让更多人享受到高尔夫运动的乐趣,无论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如何,都能有机会体验这项运动。

·执行难题

实际高昂的土地成本,复杂的审批流程,外加暂停新建球场的政策利剑当头,该项建议短期没有落地的可能。

·美好愿景

球场运营方应推出优惠政策,如时间段折扣、练习场套餐等;

器材厂商应开发价格亲民的入门级高尔夫球具;

政府层面应研究和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支持高尔夫产业的发展。

综上,通过降低打球成本,可以吸引更多的初学者和普通消费者,从而扩大高尔夫运动的参与者基础。

·执行难题

这是一个需要多方齐心协力的闭环攻关,往往受限于行政的见效要求、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考量,很难持续。

·美好愿景

加强宣传,通过媒体、公益活动等方式,宣传高尔夫运动的健康、环保和社交价值;

培育多元文化,鼓励不同年龄、社会阶层和职业的人群参与高尔夫运动,展现其多元化和包容性;

探索与教育产业的结合,开发高尔夫培训课程,纳入学校体育教育体系;

探索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开发高尔夫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

·执行难题

公众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和系统的努力,在网络的作用下,发声也存在着被舆论绑架的风险。同时,与教育和旅游等产业的结合也面临着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的挑战。

专家学者建议的策略,着眼于中长期的方向和愿景,现阶段落地显然步履维艰,那何不放低姿态勇于尝试,全面推进更为务实的短期策略?

1.降低参与门槛

开发小规模社区活动,在社区中心或学校举办小型、低成本的高尔夫入门课程和体验,以推杆为主要的尝试内容,利用现有空间,鼓励在公园、空置地块等现有空间设置临时或移动式高尔夫练习区,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这些设施可以提供基本的高尔夫体验,吸引社区居民尝试,这些活动可以由志愿者或高尔夫爱好者领导,减少组织成本,同时广泛接触群众。

简化装备需求,推广使用经济型或二手高尔夫装备,减少初学者的入门成本,可以通过社区中心、学校或俱乐部建立装备捐献,共享或租赁服务。

另外,还要提升高尔夫运动爱好者及业内人士的自身修养,不能假借打高尔夫球来标榜身份,更不能以营销高尔夫活动来宣扬奢靡之风。

破解行业无人牵头去敲门的现状,各地高尔夫球协会可否主动担当,灵活作为?促建跨官方和民间的沟通机制,成立务实的联盟,专注于共同推动高尔夫运动的整体发展,旨在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得到考虑,而不是作壁上观,满足于在各项赛事的主办方挂名时刷取强烈的存在感。

促建高尔夫运动发展联盟需要强调高尔夫运动的产业综合价值,通过系统的提案,全面展示高尔夫运动如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推动旅游业和促进环境保护。通过国内外成功案例和数据分析,强调公共高尔夫设施对普及体育运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高尔夫运动发展的试点项目,如社区高尔夫练习场、学校高尔夫项目等,特别强调对青少年和低收入群体的开放性。通过试点项目的成功案例,为更广泛的政策支持争取实证基础。

利用现有的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有组织地开展高尔夫运动的线上推广活动。例如邀请优秀的高尔夫自媒体创作者,通过发布系统、规范的教学视频,举办娱乐休闲属性强而不偏离运动本质的公共活动等方式,吸引学生和年轻人群体。收集和分析参与者数据,了解高尔夫运动在不同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和参与障碍。据此优化推广策略和服务,更精准地满足潜在用户的需求。

让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内地能够“改过自新”,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从业者、媒体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来破局,一起挥杆,击走对高尔夫运动的偏见,给予它一个重新被评价、认知、接触、爱上的机会。

爱好者,仅仅是公众层面的一员,但却是这项体育运动的直接受益者。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大家的不吝探讨和敢于担当,高尔夫一定会回归运动本身,让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而不是任其摆烂,一再OB!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