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观察|高尔夫的“馒头”(Mental)

图/Golf Review

撰文:徐江

编辑:苏丹  张旭

高尔夫智商,指的是高尔夫的智力水平,包括观察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我又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过渡一杆就好了,为何要强攻”,“那个球员打球一点儿不动脑子”。

高尔夫是运动(sport)和游戏(game)的结合,而在游戏这个层面,就必然牵扯到智商。每一杆击球前,我们有相当多的时间观察、思考、分析,然后做出决策,最后才是用身体去实施,正所谓“动手之前,先要动脑”。

这项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在非标准化场地上进行的户外运动,影响决策的变量就会非常多。风向和风速,场地湿软还是坚硬,长草高度和密度,果岭速度、硬度和坡度,都属于考虑范围。最主要的是,球场是设计师人为设计出来的。出色的设计会把果岭、球道、发球台的位置、起伏、角度、旗位变化和各类障碍结合在一起,形成复杂的逻辑关系。当然,还包括球手自身的击球能力和当天的状态,甚至还有比赛中的竞争态势。

于是,球手经常面对很多策略选择,而选择的核心就是:风险和收益的评估(risk and reward)。在这些复杂变量中,化繁为简,选择风险和收益比最佳的击球策略,其实是个检验球手高尔夫智商的过程,这和大多数棋牌游戏很类似。所以,一些棋牌游戏会被归为体育运动,大体因为包含很多脑力劳动吧。

多策略供选择,烧脑不?(手绘图/张旭)

上图是圣安德鲁斯老球场著名的14号洞,五杆洞,站在梯台上,球手有ABCD四条进攻线路可供选择,每条路线的风险和收益各不相同。

决策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和概率密切相关。

要知道,在决策学中,正确和错误,不同于成功和失败。这里举例说明。

方案A,有75%的成功概率;

方案B,有25%的成功概率。

选择方案A,看上去应该是正确的决策。但球手选择了方案A,最终结果却失败了。球手应该如何评价当初的决策呢?下次同样的情况,是否要改为选择方案B呢?

决策学告诉我们:不要怀疑当初的选择,选择方案A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方案A具备75%的成功概率,而不是100%,而最终失败的结果是由那25%的失败概率发生作用造成的。不要以最终结果的成功或失败,去判断当初决策的正确和错误。上面的案例中,如果你在未来一直选择方案A,1000次下来,你大致会有750次获得成功。

高尔夫世界中相关的实例层出不穷。一位球手面对220码强攻过水,10%概率可以成功,他选择强攻,成功了,但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决策,他因为那10%的概率取得了成功,通俗地说:运气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反观2024年美国大师赛第二轮,第13号洞,五杆洞,斯科蒂·舍弗勒(Scottie Scheffler)第二杆强攻下水吞下博忌,但是,接下来两轮的比赛,他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决策,这个洞一直坚持两上的策略,一鹰一鸟,最终夺冠。

当谈到如何看待结果的成功或失败,很多人建议从心态调整和情绪管理入手,其实,我们只需理解概率、相信科学就可以了,这更应该是高尔夫智商层面的问题。

力求科学的决策,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风险偏好。

有的球员属于风险厌恶型,偏向选择保守的策略,这样会让他“心安” 。与前文提到的舍弗勒不同,扎克·约翰逊(Zach Johnson)在2007年美国大师赛,全周所有五杆洞都选择了保守的三上策略,结果夺冠。另外一些球员属于激进型,冒险让他兴奋。我猜想,在约翰·达利(John Daly)的高尔夫字典里应该就没有“过渡缓攻”一词。

对广大业余爱好者来说,打球是为了娱乐,无论保守的安心还是冒险的兴奋,自己开心就好。但职业球手则天壤之别,他们以打球为生,业绩为王。巡回赛长周期、多轮次,概率的科学属性会得以完美展示,如果球员的风险偏好在极端的两极,就会对决策的科学性造成负面影响。学习舍弗勒,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聪明地下注。

人类的智商水平,除了一定的遗传基础,环境因素也会起到作用,比如教育和成长环境,营养和健康,社会和文化环境。此外,脑神经具备高度的可塑性,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无疑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

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从事高尔夫运动中,应该不断地学习球场设计、逻辑推理、决策概率等相关知识,与实践结合,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高尔夫智商水平。这个智商提高了,高尔夫之外的学习、生活和事业,自然也会受益匪浅。

高尔夫情商,是指在从事高尔夫运动中调整心态(mindset),保持专注,做好情绪管理,以及与他人共处合作的能力

二战过后,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兴起,以及高尔夫在全球,尤其是在美国的蓬勃发展,高尔夫心理学成为了一个专业的研究领域。

心理韧性、心流、可视化和冥想,自我暗示和自信心,很多概念和理论被提出,被研究,且用于实践应用,有关这个方面内容太多,篇幅和专业性限制,难以展开,此文仅介绍容易被误解的几个重要事实。

它不是唯心主义,不是玄学。以可视化和冥想为例,该理论建议球手击球前在脑海里排练想象自己击球的完美路线和效果,这样会对击球结果有帮助,这个理论其实是有科学实验基础的。一组篮球运动员,连续30天每天30分钟练习罚篮,结果命中率提高了24%。而另外一组球员不触碰篮球,连续30天每天30分钟在脑海里排练想象练习罚篮,结果命中率提高了23%。像这样的实验案例,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非常多。

心理学,时刻影响我们的生活。这门学科,不为我们熟知,但却有着非常严谨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高尔夫心理学的研究者,不但从事理论研究,并且积极参与实践,有些成为了球员的心理教练。一个有名的例子,鲍勃·罗泰拉博士(Dr .Bob Rotella),高尔夫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高尔夫心理学畅销书《高尔夫是一项不完美的游戏》的作者 《Golf is not a Perfect Game》 ,他也曾作为心理教练,和汤姆·凯特(Tom Kite)、本·科伦肖(Ben Crenshaw)、罗里·麦克罗伊(Rory Mclory)等大满贯球员合作过。

高尔夫心理教练,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训练和提高球手的高尔夫情商水平,最终提高球手的运动表现。

残酷的是,高尔夫是个挫败感很强的运动。面临压力,很多职业球手会产生焦虑和忧郁情绪,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疾病。遇到这种情况,则需要求助心理医生,而不是心理教练。著名球手巴巴·沃森(Baba Walston)、马修·沃夫 (Matt Wolf)都披露自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医生指导下,依靠药物长期进行治疗。

专注力对高尔夫极其重要,很多失误,尤其是一些低级失误,都可以归咎于注意力的分散。

但打一场高尔夫球,需要几个小时贯穿始终的专注是几乎不可能的,而且会让人身心俱疲。我们经常看到处于高压下的球员们在比赛期间说说笑笑,其实这样的放松是一种休息,是为了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做到更好的专注。对此,有人还分解过球员的击球过程,具体如下。

1. 从发球台走向球道的过程,分心(wide focus)和同组或者球童说笑谈论一些轻松的高尔夫之外的话题,松弛一下刚才发球时的紧张情绪,忘却发球的失误,为下一杆的专注做准备。

2. 接近自己的球时,收心(narrow focus)。开始进入到非常程序化的准备工作,收集各方面信息,将专注力聚焦在下一杆击球的策略选择。确定了策略就不再犹豫,犹豫是影响专注力的重要因素。

3. 开始进行挥杆准备时,聚焦(concentrate on the target)。人和外界开始隔离,如何站位,如何瞄准,试挥几次,基本是机械化的程序化的。如果被外界打扰,他们有如倒带,重新运行一遍同样的程序。

4. 启动上杆,类似扣动扳机 (pull the trigger),零点几秒的击球瞬间,专注力甚至可以到达其最高境界——无意识状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考虑什么挥杆技术细节,失误的概率反而会大幅提升。

专注力,其实是屏蔽外界杂音的能力。考虑击球的结果对名次、对奖金的影响,都属于一种杂音式压力,需要屏蔽。而专注力,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在各个体育项目中,对专注力要求最高的项目或许是射击,之前就听闻殷若宁进行过射击训练的故事,英国公开赛冠军布莱恩·哈曼(Brian Harman)也是一位打猎高手。

沮丧或兴奋,懊恼或庆幸,紧张或松弛,各种情绪五味杂陈地贯穿于高尔夫运动的全过程。管理情绪的目的,是让情绪不要影响到自己的专注力和自信心,不给自己的运动表现带来负面影响。其实,每个人管理情绪的方式是不同的。

有人保持克制,让自己一直平静,就像“高尔夫冰人”帕特里克·坎特利(Patrick Cantley)。

有人对自己的失误非常敏感,要通过暴怒发泄释放自己的情绪,比如泰瑞尔·哈顿(Tyrrell Halton)。虽是饱受诟病的恶习,但他能做到极端发泄后迅速回归,不影响下一杆击球,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老虎伍兹(Tiger Woods)似乎相反。他失误的时候,比较平静,但打出精彩一击后,就会激动地挥动虎拳,形成标志性画面。看样子,老虎是在宣泄自己的兴奋情绪,然后迅速回归平静。

老虎的情绪宣泄是在打出好球之后

(图/Jamie Squire,Gettyimages)

当然,喜怒皆形于色的塞吉奥·加西亚(Sergio Garcia) 也是个典型。打好了欢蹦乱跳,打坏了,愤怒行为异常出格,往洞杯吐唾沫,甚至毁坏果岭。但是, 从他在奥古斯塔15号洞五次击球下水后转身在下个洞抓到小鸟来看,其修复情绪的速度和能力也非常惊人。

2017年加西亚在大师赛上夺冠(图/The Guardian)

2018年在奥古斯塔第15洞打出13杆的加西亚

(图/Jamie Squire,Golf Digest)

情绪管理没有定式,适合自己,对自己的运动表现有正面影响才是终极目标。

结语

高尔夫的智商情商相互作用,形成心智,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馒头”(Golf Mental)。

管理好情绪,才能冷静科学地分析各种变量,做出正确的策略选择。反之,从决策学、概率学的角度对结果的成功和失败进行科学理解,也会帮助球员平复情绪,专注下一杆击球。

心智和身体也互相影响。伤病或者体力不支,势必影响专注力和思考能力;没有高水平的心智,徒有颇具天赋的身体条件,也很难持续获得好成绩。

高尔夫的“馒头” 对运动表现的作用,被创造了赛场神话的前辈“金熊”给予90%的超高权重,足以说明问题。而对于业余爱好者呢?诚然,我们尚需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和球技,心智的比例还不至于那么夸张,但其重要性绝对不容小觑。有意识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高尔夫的心智水平(Mental Strength),不仅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也能让我们从这项运动中感受到更大的快乐。

有了“馒头”,收获的绝不只是球场上几句赞许:“这球打得真聪明”,球场之外,谁又不需要这份淡定和智慧呢?

嗯,难怪人们常说,高尔夫有利于身心健康

作者简介:徐 江

资深高尔夫爱好者,2022年2月至今,已造访23个国家,曾作为特邀记者采访6场高尔夫大满贯赛。美国《高尔夫》杂志2023世界百佳榜单已打球场97个。

Loading...